我只是個學生 賺進100萬

曾經,學生股神張智超把35萬變成100萬元,只花3個月。兄弟象王金勇大四成了百萬富翁,靠的是手中的2支基金。石芸瑄做二房東,搞分租,賺進兩棟房子。因為,早早理財,如今,他們各個身價上千萬。

文.許立佳

時間是凌晨兩點,台北市忠孝東路4段錢櫃KTV門口前,一群大學生在大廳排隊等候,為了等到「最便宜的時段」,大夥兒進去練歌兼慶生,既然凌晨打3折,就要唱到清晨6、7點才會划算。一個清晨下來,每個人的平均消費大約500多元。

同一時間,一群男大學生的租屋處燈火通明,他們上網聊到天色漸白,彼此交談的不外乎是「你今天PSP了沒?」、「哪裡買得到Wii?」他們上網搜尋目前最酷炫的電玩產品,沒有投入萬把元,是沒有辦法當玩家一族的。

年輕不能平凡,這是大學生的生活主張。站在青春的最高峰,他們奏出自己的搖滾樂章,要在校園這幾年揮灑得精采熱鬧、深刻動人,可以廢寢忘食,就是不能平凡。但是,過於熱切的追求這種「充實感」,現在的大學生每個都在喊「忙」,生活與消費型態已經趨於複雜。

憂鬱大學生 2/3煩惱錢的問題

根據董氏基金會在2005年的第一分全國性的大學生憂鬱調查報告,發現有30萬名大學生非常不快樂,其中,近20萬大學生為錢煩惱。調查指出,前3名煩惱的原因分別為:未來生涯發展、學業表現、異性交往,這些結果不讓人意外;讓研究人員訝異的是:「金錢」成為大學生的焦慮原因排名第4名。董氏基金會心衛組主任葉雅馨推測,可能與現在的大學生物質慾望提高,或是父母要求經濟自主、交不出學費有關。

除了個人消費的問題,大學生因為家庭因素而繳不出學費,也成為煩惱的來源;根據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在去年的調查,由於國內失業問題日趨嚴重,加上貧富差距加大,全體大學生有28%來自年收入50萬元以下的家庭,這些弱勢學生面臨經濟上的壓力,必須要靠打工或助學貸款的方式來減輕經濟壓力。周祝瑛指出,約2~3成的大學生會透過助學貸款籌措學費,意味著大學畢業後約有30~40萬名大學生背負債務。

然而,這筆債務,想要藉由未來的薪水支付,還是一條漫漫長路。根據周祝瑛的調查,在25,000元以下的低薪青年,從民國90年後,這群人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,2006年已突破了10%,人數由53,000人增加到154,000人。等於近5年來,台灣社會多出10萬名低薪的青年。如果想靠不到25,000元的薪水還款,至少得維持3年以上不吃不喝才能清償助學貸款。金錢的問題,成為這青春搖滾樂章中,最現實無奈的變調曲。

每個大學新鮮人在進入校園時,都知道:課業、社團與愛情,是大學生必修的三學分。但是現在,只修這三個學分已經不夠了,「理財」學分,成為第四個「必修的學分」。

理財 大學必修的第四學分

事實上,很多大學生已經自覺到理財的重要了。根據VISA在去年針對18~26歲大專學生的調查,有98%的大學生認為理財重要,但是只有9%認為自己的理財知識已經足夠。除了藉由打工賺錢外,有學生已經開始儲蓄,並進行投資理財來「用錢滾錢」,而這些學生認為自己最想獲得的理財知識就是,「股票/基金/其他金融商品的操作」。

這些充滿自覺的大學生已經開始把理財的想法,注入自己的生活裡。根據MasterCard國際機構在去年調查顯示,有35.7%的國內大學生具有固定投資理財規畫,且每月理財金額多數在6,000元以下。儲蓄(定存/保險存款)是國內大學生最廣泛採用的投資理財方式,高達90.7%受訪者有儲蓄習慣,其次則依序為基金投資(27.3%)、股票投資(17.0%)。

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表示,由於學生對於金融知識需求迫切,金管會光是去年就積極地進行近兩百場的巡迴課程,受到很大的回響,甚至建議教育部可以將金融知識列入正規的課程。銀行局也表示,他們在去年推動「金融知識普及三年推動計畫」,協助教育部從國小到大學在金融教育的規畫,而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種子教師培訓。

在去年,輔仁大學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系首度與VISA、台灣金融研訓院、銀行公會等開啟「金融知識及財富管理」課程,並納入正規課程2學分,沒想到開放網路選課後,不到1個小時,75個學生名額就全部額滿,貿金系系主任林妙雀說,「這個課程十分受歡迎,選不到課的學生一直打電話來抱怨,埋怨名額太少,我們只好趕緊再規畫網路教學的課程。」

從學生時代開始 大膽投資

除了正規的課程外,理財投資相關的社團也成為大學生學習金融知識的管道。政治大學證券研習社社長黃冠霖表示,由於校園對於理財的興趣和需求很高,今年實質招收的社員比起去年倍增,而且為了社員的普遍需要,還首度加開了基金的課程。

事實上,有些人在大學時代,就已經嚴肅看待理財問題,甚至大膽投資,把它列入大學生涯的目標,甚至因此賺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。

兄弟象球員王金勇在大學時代,有一次《經濟日報》一篇名為《懶人投資法》的文章吸引了他:如果沒時間理財,最好的投資方法便是購買共同基金。當時忙於球賽的王金勇,看了這篇報導後,把它奉為理財圭臬。之後,他把「富蘭克林美國高科技基金」、「富蘭克林坦伯頓開發中國家基金」兩檔基金視為金雞母,等到他大學畢業時,他的基金總值已經超過100萬,獲利率突破30%。

大眾證券副總經理張智超,也因為偶然接觸到巴菲特的《勝券在握》著作,深受感動而積極研究股市;加上他母親的鼓勵和資金的挹注,讓他在念研究所時,就把35萬元變大,在短短幾個月就變成100萬元。張智超認為,在學生和服役時歷經多頭大賺、空頭大賠的經驗,所留下的投資甘苦與經驗,都是強化他日後分析、操盤能夠堅持執行力的重要原因。

此外,除了有價證券外,不動產甚至可以是學生投資的工具之一。目前是紐約人壽經理石芸瑄,在大學期間當二房東,不但省下不少房租,還可以因此賺錢,甚至快速償還家裡的債務,這套本事,讓她現在成為30個套房的二房東,每個月10幾萬元入帳。

儲蓄為先 投資自己為要

大學生該如何理財?就像上述的例子選擇一項工具就可以投資致富嗎?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則強調,其實,只要用簡單的理財方法,就可以經營幸福的生活,他認為「儲蓄」與「懂得且願意去長期投資」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

周行一指出,已有卡債、助學貸款的學生,千萬不要想靠投資來還債,因為一旦抱持這種心態,很容易因為想要投機,無法達成理財的目標。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兼大中華區執行副總江威娜也指出,「舉債理財」是很不正確的觀念,要先累積到一定的金錢,在不影響生活的狀態下,再來談投資。「無論如何,先追求到第一桶金,無論是大桶或小桶都無所謂。」江威娜說。

聰明消費 提高消費智商

再者,「聰明消費」也是大學生應該要學習的課程。江威娜對於時下年輕人簇擁名牌的態度很不以為然,她說,「名牌不等於品味,也不等於美」,這是大學生在掏錢買名牌時要想清楚的邏輯。

「很多人會認為『會花錢就是會賺錢』,更是不符合邏輯的,」張威娜指出,真正懂得花錢的哲學,其實是十分理性的花費,畢竟,理財是價值觀的反 射,跟人格的成熟也有關,大學生在面臨過度消費的狀況,應該退一步想想:是否要繼續持續過著透支的人生?

遠東商銀財富管理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提醒,很多大學女生喜歡買名牌包包,以為會受到異性的注意與肯定,其實這是犯了策略上的錯誤;因為男生和男生的家長都不喜歡背著名牌包的女生,認為是一種虛榮的表現;女生反而應該把錢投資在自己的腦袋才正確。若是把打工賺來的錢投資在一些專業課程,不僅可以刺激自我成長,而且會有更多的機會遇到青年才俊。

「大學是一個『轉大人』的階段,要在這個時候就設定好成功參數,勇敢去做夢,」喻芝蘭說,學生應學會審慎理財,但是並不表示要去當個守財奴,反而是鼓勵你勇敢圓夢的力量;所以,進大學時,不妨先幫自己設定好一個目標,然後針對自己所學的領域去打工,並積極儲蓄理財。

周行一提醒,長期投資的首要原則就是「分散風險」,切忌一開始就先投資高風險的個股或是衍生性金融商品,而指數型基金的投資方式會較適合。其次,不要只求短線獲利而殺進殺出,而且要將投資所得(例如配股、配息)再投資,年輕就是本錢,這樣才能獲得最厲害的時間武器--複利,讓自己隨著時間的累積,可以獲得最高的報酬。

一日之計在於晨,一生之計就在校園裡。身為大學生的你,在某個清晨選擇花500元唱歌,或是吃飽、睡好,把課業顧好,這個差別只是一小步;但是,在這幾年的學生生涯,每個月花5,000元唱10次歌,或是存下錢,每月買下定時定額的基金,這個差別不只是一大步,而是不同命運的開始:一張貧窮證書,或是一張100萬元的畢業禮物。

摘自『理財週刊』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台股 學生 賺錢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台南看屋去找俊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